星期一, 4月 14, 2008

楊德昌A-Z---紅顏禍水

femme fatale

有人說,楊德昌殺的第一個淫婦,是《指望》裡的張盈真。

楊德昌電影中的女性,常常背負著「紅顏禍水」的污名,亦常引來女性主義者的批判。的而且確,楊德昌電影中有幾個「 禍水」的角色。最受注目的當然是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中的小明了,她本是Honey的女友,但又攪上了滑頭與小四,跟著又和另一幫派的小馬交往,直接引發殺人事件。但從社會人類學來看,小明的行為只是反映父權社會的現實狀況,順著求生的本能,尋找一個又一個強壯的雄性動物,跟禍水不禍水完全扯不上關係。。《指望》裡的張盈真其實也不是淫婦,只是個剛好發育成熟懂得愛情的少女,正在享受愛情帶來的歡娛。

其實在充滿結構對比的楊德昌電影,好女孩和壞女孩常常同時出現,《指望》裡的張盈真,就是《恐怖份子》的王安,再化身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中的小明,以及《一一》的莉莉。《指望》裡的小芬則化身為《獨立時代》的琪琪,《麻將》的法國女孩以及《一一》的婷婷。但小明這號人物似乎比婷婷更為引人注目,也許是野玫瑰的吸引力吧。

楊德昌的電影中,攪局的不只是女子,無能惡毒愚笨的男人也有不少。在楊德昌的眼中,個人的微小力量實在不足以擺脫龐大的結構性播弄,所有人(不論男女)都受著大環境的牽引,而不得不做出相應的反應,而所謂「禍水」,其實都是因為身處這個近似宿命的世界裡,而不得不做出的舉措。。

說到這裡,有點佛家業力的味兒了。楊德昌建構的電影世界,確是充斥著這種結構性的宿命觀。他早期的電影更是瀰漫著宿命的虛無,片中重要角色皆以死亡作結。後期作品中,楊德昌好像在俗世中找到出路,常有guru式的人物出現,成為世界未來的寄望,《一一》裡的洋洋,日本人,以及上山修行的媽媽(看;媽媽是女人來的!)都是各種形式的guru,可算是虛無的最後救贖。

楊德昌A-Z:台北市的地理

Geography

每個城市都需要一條河流,台北也有一條基隆河。台北開發初期也是極其倚重基隆河的運輸功能;從中國大陸運來物資的貨船,會由基隆港口沿河而進,來到現在台北車站西北面的大稻珵區域。《青梅竹馬》中侯孝賢那位於迪化街的店子,就是在這個現在已老化的城區。迪化街的命運跟香港西環的海味街或蘇杭街十分相似,是早期開發繁盛的商業區,隨著城市發展而慢慢老化,被新興商業地帶取代。

牯嶺街則位於台北市西南面,在中正紀念堂下方。也屬於早期開發區域,是聞名的舊書攤集中地,跟現在的書局街(重慶南路)其實很近,1973年舊書攤被遷移至光華商場,牯嶺街亦從此不復熱鬧,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拍攝時,片中的場景是另覓地方重新搭建的。隨著人口增加,經濟活動加劇,台北市開始擴張,發展重心亦由西向東移,即由忠孝西路逐步移向忠孝東路。不過,我數年前到牯嶺街小劇場看表演時,順道在街上閒蕩,卻仍然找到一家極為古舊的二手書店。因此在《青梅竹馬》、《恐怖份子》和《獨立時代》中出現的現代玻璃幕牆大樓,都是位於台北東區。

楊德昌的電影,除了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,每部都是探討當下的台北,而且是最前線的台北狀況,因此其取景皆為當時最時髦的地方,意在與城市的律動同步。所以在《獨立時代》中那家美式連鎖餐廳Friday's,在八十年代末登陸台北,是當年的時尚消費地點;《麻將》則以另一家美式連鎖餐廳Hard Rock Cafe為主要場景。到了《一一》,則於華納威秀取景;華納威秀位於九十年代中期開發的新經濟商業區,位置比東區更東區,可說是台北近期最大型的城市規劃。

如果楊德昌沒有離去,而現在要開拍新戲,相信101大樓和高速鐵路必然在他的取景名單上榜上有名了。

楊德昌A-Z...時代精神:二十世紀人

Zeitgeist:a 20th century Man
1900年,尼采病逝,死因被診斷為精神病,但他的著述卻像詛咒一般預言了其後百年來的西方哲學發展。預言家總被看作瘋子,只因走得太前。

楊德昌以《獨立時代》和《麻將》去為當時的台灣把脈時,我們還在沉溺於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那華麗的黑暗,對《牯》片的真義視而不見,又誤以為楊德昌不守本分拍了兩齣爛片。就像本地文化界對二樓書屋遲來的關懷,我們總在事物消失之後才懂得記起;現在為著這回顧展而重看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,才發覺這兩片雖然風格大變,但骨子裡仍貫串著楊德昌的批判精神,在瘋狂喜劇的外衣下,仍是苦口婆心的關愛和勸戒。

楊德昌這七又四分之一部電影,除了是對應導演的個人成長歷程,也是一系列關於台北/台灣從六十年代到二千年發展的紀錄: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是六十年代,《海灘的一天》是七十年代,《青梅竹馬》和《恐怖份子》是八十年代,《獨立時代》、《麻將》和《一一》是九十年代。如果把《一九0五年的冬天》算進來,跟2000年的《一一》連結起來,可說是一整個世紀的事情。而要等到的們看到《一一》那為二十世紀蓋棺論定的視野,才發現:環顧四周,沒有其他導演像他這樣有組織有計劃地為台北市做歷史記錄。

對於自己的成長的城市和國家,他用恨鐵不成鋼的程度去愛,用自己電影來批判台灣社會經濟瘋狂起飛所引致的種種怪異;在現實裡履行自己的信念,改革台灣電影工業的運作,也嘗試改革發行生態,卻處處碰壁。他熱愛的城市拒絕了他,他也只能以相同的拒絕作回報;2000年《一一》問世後,台灣的電影節策展人原想為他辦回顧展,亦因而被楊德昌婉拒。

世情往往吊詭如斯,同是一生只拍了七部長片,塔可夫斯基被國家流放,楊德昌則選擇在剛進入廿一世紀時自我放逐,成了一個 21th century diasporic Man。

星期三, 4月 02, 2008

楊德昌A-Z ---Bicycle

Bicycle

單車,一種前現代主義的交通工具,一種屬於七十年代前的圖像,亦與成長期扯上關係。所以,單車會出現在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、《指望》、《海灘的一天》和《一一》裡。當然,在不同的電影裡,單車承擔了不同功能。在《指望》裡,單車是一個成長的工具和指標,少女和國小學生學習騎單車的目的,就是要加速自己的成長。

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的單車則是平民的象徵物,個人面對世界的沒有殺傷力的武器。只有少數權力核心人物才可擁有汽車,例如小四父親那個國民黨朋友。面對那些在電影背景中隱約閃現的裝甲軍車,單車的脆弱顯而易見。

在探討八十年代的《青梅竹馬》中,年青人不再以單車為個人移動裝置,而是以機車(香港叫作電單車)代步,當機車聯群結隊在夜裡在大道上呼嘯而過,彷彿是以引擎的咆哮,向那巨大的政治口號燈光招牌大聲抗議。

楊德昌A-Z ---Beach

香港國際電影節今年辦楊德昌回顧展,我和劉嶔和張偉雄合寫的A-Z.但特刊裏的文章有些錯漏,所以在這裏再post一次我負責的部份.

Beach 海灘

海灘,是七十年代台灣瓊瑤式愛情電影的主要場景,幾乎每部電影中都會看到男女主角以「無敵鐵金剛」的速度,在海灘兩盡頭互相奔向對方,再在中央擁抱在一起然後轉體超過720度。

在《海灘的一天》中,楊德昌對「海灘」做了一個偷天換日的舉動。「海灘」第一次在電影出現時,男女主角同樣是歡天喜地手拉著手蹦蹦跳跳。這可視作楊德昌向瓊瑤式愛情電影的致敬,但也可看作是打著紅旗反紅旗。

然後劇情繼續發展,男女主角的婚姻生活出現問題,很多事情都不對勁。後來女主角更被告知,她的丈夫在同一個海灘失蹤了,懷疑是自己跑進海中消失的。然後女主角在這個海灘被神經兮兮的警察查問,被弄得頭昏腦脹。

張艾嘉飾演的的這個角色,同樣被導演做了相同的手腳,由七十年代台灣瓊瑤式愛情電影那種純真無知的小女孩,演變為終日無所事事的家庭主婦,最後在丈夫失蹤後,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。

楊德昌在這裡對浪漫的「海灘」做了一個毒辣又幽默的巔覆,告訴觀眾:「海灘」,並不一定是浪漫的,攪不好是會死人的。亦是憑著這個巔覆,楊德昌以自己的電影,向自己和世人宣布,他要和台式文藝愛情電影徹底劃清界線,義無反顧地朝著八十年代台灣新電影的方向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