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8月 21, 2009

動武的條件﹣﹣2008年功夫類型的演進

香港功夫電影2008

1
08年香港功夫電影在低迷的市道不能獨善其身,同樣受制於大環境,武打演員仍然處於青黃不接的時期,新一代武打演員未成氣候,甚至是後繼無人。這情況是香港整體問題,不只在武打演員,看看現在擔得起一部電影的,仍然是一班在八九十年代倔起的明星--劉德華,梁朝偉等,而再過十年,他們便會步入傳統意義上的甘草演員的行列。

這幾年的功夫電影中,算是新人的,應是《軍雞》的余文樂,《龍虎門》中的謝霆鋒或馮德倫,但在觀眾的印象,他們只能算是動作演員,憑的是年齡優勢,而不是自身的武術訓練。所謂紅褲子出身的武打演員已成絕響。

本年有數得計的功夫電影,主要由三位武打演員擔大旗,吳京,甄子丹,洪金寶。而洪金寶一個人已佔了三部,而且都擔當主要位置。在《武術之少年行》和《奪帥》是主角,在《葉問》中則是武術指導。吳京則有《奪帥》和《狼牙》,甄子丹則以年底一部《葉問》,為功夫電影贏回不少掌聲。
這三位武打演員,大家都知道,不是甚麼新進,最年青的吳京,亦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參與電影工作。


2
在大中華的理念下,能夠緊守香港本位的香港電影已不多見。以上提及的幾部電影當然不能倖免,面對內地龐大的市場引力的同時,亦要面對內地審查的影響。惡人有惡報,是不能違反的要求,《武術之少年行》、《奪帥》或《狼牙》都在不同程度跟隨這條規範而鑽營生存和創作空間。當然,《武術之少年行》因為其概念先行,少年成長的調子注定是陽光正氣,壞人都盡了惡毒的本份,壞得一面倒。

《奪帥》和《狼牙》的焦點和主角雖然都是黑道和殺手,但不忘補上一條警察除暴安良的副線,用作安撫內地審查制度。而在《奪帥》和《狼牙》背後的意識型態,卻是和香港一貫的英雄片一脈相承,重點是其被排除於正統權力系統之外的游民身份,與「朝廷」或警力,及民間沒有任何瓜葛。也因此,這兩部電影總帶有一些老派氣味,讓人聯想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黑幫電影或殺手電影,而不是後期流行的卧底電影。

至於《軍雞》,也是合拍片,不過是日港合作,所以在意識型態上沒有太多奇怪的限制。同時因為改編自日本漫畫,其內在主題也十分日本,主角軍雞因為無故殺了自己的親生父母(這個已經很日本了),被關進監獄,受盡欺凌,因而拼命學習格鬥技藝。但電影到最後,觀眾卻明白,殺父殺母的不是軍雞,而是他那有精神病的妹妹,軍雞只是代罪羔羊。

可能是因為受漫畫版《軍雞》的影響,觀眾對電影版《軍雞》有預設的期望,以為會像漫畫版般有大量的打鬥,但導演鄭保瑞的取向卻是簡單直接,三招兩式便完結一場打鬥。這可理解為導演不自覺地挪用了日本電影處理武打場面的風格,也可理解為導演拍《軍雞》志不在武術的展示,而是軍雞這個人物的心理變化。


3
《武術之少年行》和《奪帥》都是混種片。

《武術之少年行》的主線是少年成長努力以赴的故事,幾個在武術學校的學生,在畢業考核試中如何各自突破自己。期間又遇到人口販子把學校一對小孩擄走,少年前往營救。但最後把大惡人打敗的 ,不是一班年青力壯的武術少年,而是年近花甲的大哥洪金寶。

《奪帥》的故事主幹是社團大佬黑吃黑,但吳京和向左的角色處理,則更似武俠片(事實上,武俠片和功夫片在分類學上有很多相互重疊的成份)如吳京多次出場都是以刀劍來解決對手,而向左追殺目標時,穿著長穗白衣,在高牆上飛簷走壁,更是不折不扣的武俠片風格局(請問有那個現代殺手會穿著長穗白衣去執行任務呢?)到電影接近尾聲時,與吳京來一場莫名其妙的比武的,又是大哥洪金寶。

這,都是《殺破狼》惹的禍。要不是《殺破狼》那最後一場洪金寶和甄子丹的大戰,也許就不會有《武術之少年行》和《奪帥》裡對洪金寶安排。

至於吳京,從香港角度看,則處於一個奇怪的位置。雖然製作人很努力將他塑造成新一代接班人,他也很努力演了很多部香港電影,但似乎到如今還未能百份百為香港人受落。原因可能是在《奪帥》中,他過度努力將自己(或者是製作人的意願,與他無關)變成香港人,反而弄巧成拙。
在《狼牙》裡,吳京演一個從國內來香港多年的殺手,情況反而變得順理成章一點。這是一個中港文化差異的死結,不是吳京的問題。香港觀眾很少能接受國內演員演香港人角色,國內觀眾很少能接受香港演員演國內角色,皆因大家都太熟悉自己的地方與氣味。



有別於90年代由徐克所主導的武俠化的拳腳片(以一系列黃飛鴻電影為代表),近年功夫電影流行的實戰風格, 而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的,可說是甄子丹和葉偉信合作的一系列功夫電影,由《殺破狼》 、《龍虎門》、《導火線》到《葉問》。甄子丹本身曾受嚴格的武術訓練,近年開始找到自己的風格,在這幾部功夫電影中,他在自己熟悉的功夫風格上,糅合各種當代新格鬥理念,創立一種接近實戰的武打風格,而不再側重花俏的身體雜技或「威也」特效。

甄子丹曾經引用的新格鬥理念,包括擅長貼身及地面纏鬥的巴西柔術,簡單直接的泰拳和西洋拳擊。(詳細討論可參閱《2007香港電影回顧》中蒲鋒《導火線》一文)

到了《葉問》,甄子丹安份地只做演員,武術指導由洪金寶來擔當,但仍然沿用接近實戰風格。我說「接近」實戰風格,是因為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打鬥,都是經過排演,是打鬥雙方互相配合的肢體運動,而不是真正的性命相搏。《葉問》的武打設計其實不是沒有雜質,當中亦有因應視覺快感的需要而加進很多悅目的動作,畢竟,觀眾要看的,是好看的而不是真實的動作場面。但《葉問》裡的武打設計仍然讓人覺得實在,一是因為現今電影大環境對實戰的要求,二是因為詠春這門拳術一直強調簡單直接的打鬥方式,其練習套路也是簡潔實在,沒有花巧的招式,為武打設計立下一個「簡單直接」的守則。

5
香港除了有永遠懷念的塔可夫斯基,也有讓人永遠懷念的李小龍。《 
葉問》以一敵十的場面無可救藥地讓人聯想到《精武門》裡李小龍以與多個空手道對手戰鬥的場面。這場面自面世以來,已經不知被模仿過、致敬過、戲謔過多少次。甚至《狼牙》結局的雨中大戰,直接影響雖然是來自《Matrix》,但其遠祖仍可回溯至《精武門》。

觀眾會接受一部情節和故事極爛但武打場面精彩的功夫電影, 但不能接受武打場面馬虎的功夫電影。換句話說,功夫電影中所有人物設計和劇情,都是為武打場面而服務,無論情節如何曲折,功夫電影的結局總是一場大戰。

李小龍原先構想的《死亡遊戲》,很聰明地將電影主線還原為「尋找武學真諦」。一名武術奇才與另外五名武術家闖入一座五層寶塔,尋找寶塔中的一個神秘寶盒。寶塔各層皆有一名不同國籍不同武術的武術家把關,每上一層都要進行生死較量,就像現在電子遊戲過關打大佬。最後李小龍贏得了寶盒,但內裡卻是一張字條,上面寫着:【生命是一段等待死亡的歷程】。

《死亡遊戲》最初的劇本意念將電影主題、情節、以至背後的哲學,都壓縮在武術比拼中。因為對武術的迷戀,李小龍反而觸及功夫電影的核心。在這裡,沒有劇情,就是劇情,武術就是一切,沒有其他。

所以七八十年代一些被歸類為爛片的功夫片可能最得箇中三昧,這些功夫電影的情節都可簡約為兩個字﹣﹣復仇,演員A碰到演員B便打起來,下一場則可能是演員B打輸之後找來演員C去找演員A再打一場。

(原刊於《2008香港電影回顧》,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)

沒有留言: